close

網頁搜尋禰衡,不外乎評論就是怪咖、不作死就不會死,

似乎志大才疏狂人、四處求職碰壁可憐蟲,已經是抹不去的標籤。

之所以評價一面倒的差,主要是柏楊白話資治通鑑,對禰衡評價就是個文化流氓,

還有早年遊歷許都,評價荀彧等人的評價太過苛刻,不被當時的歡迎,後人跟著罵好像也沒站錯道德制高點。

跟著罵也有好處,起手式就想讓知道自己能區分演義跟正史,彰顯演義臭曹都是有目的性。

 

那來看看另一個被評論像禰衡的人,曹魏陣營臥底孫吳的隱蕃。

孫權問胡綜隱蕃的能力,胡綜回答:「隱蕃上書像東方朔誇大其辭,也像禰衡的機敏的詭辯,但才華不比這兩人強。」

胡綜建議孫權職位先別給太高,讓他試水溫,東方朔最後是四品上的太中大夫,

孫權很慷慨給了三品的廷尉職位,拜訪隱蕃的人賓客滿堂。

少數與隱蕃絕交的潘濬等人,還被當時的人覺得莫名奇妙。

 

反過來禰衡私下嘲諷荀彧,當時的人討厭禰衡真的是因為他粗魯無禮嗎?

恐怕是旁人見高踩低罷了,就如同隱蕃初入孫吳就得寵信,冷待他的少數人被眾人非議。

禰衡這普通百姓對荀彧、陳群、司馬朗這批崛起高門子弟排斥,只會固舔揚修、孔融這些老派世族,惹得眾人討厭。

雖然不見得有過節硬要跟人過不去,但文人小圈圈從來就不是自己能選擇。

有人問禰衡對這些名士看法,為何私下詢問會流出去變公眾皆知八卦,恐怕禰衡是被人套話而不自知。

當時曹操附近還有呂布、袁術等其他勢力,在北方還沒根基大到非曹不投,一開始不講曹操壞話,其實覺得還行想投看看。

孔融舉薦禰衡給漢獻帝,但獻帝只是曹操魁儡,想當然耳安排在獻帝身邊只能是曹操的心腹。

禰衡藉口有狂疾不見(曹操),這招後來司馬懿也用過,說穿了就是面試兩家公司,對第二志願公司找理由推託罷了。

但臭曹老闆身邊人,同樣這些人信徒就開始出征禰衡,本人在不在意不是重點,但惹到信徒是很可怕的,

所以曹老闆整禰衡也多半出自信徒影響,禰衡私下笑的是別人,又沒開始針對曹操,但曹操自己把禰衡不見他跟瞧不起他做連結。

 

沒有禰衡能力強的人都能當廷尉,還被當寶捧,

如果禰衡去孫吳陣營,是不是值得更高職位?

我是覺得廷尉嚴正工作,會得罪人,是考驗不完全是當寶在寵,孫權用人還是比較理性。

來就是工作的,沒在給你踩或捧,當政治樣板宣傳水份可能有,但沒能力給個虛銜養更不礙事。

隱蕃外來戶且又是管司法,有少數人不想舔也是正常,用後見之明說這些人眼光精準也是看黑影在開槍。

 

但有人當面跟孫權懟,孫權脾氣也是想當場殺人。

胡綜用禰衡類比隱蕃,孫權沒反感不適,要知道禰衡不只得罪曹操,還得罪劉表、黃祖,

連魏延這妥妥蜀陣營大將都被孫權評論成小人,更何況禰衡名聲如果是在各陣營都臭雞蛋,

那跟禰衡一樣邏輯鬼才豈不是孫權嫌吃太飽沒人抬槓? 還是覺得哪天被講成打鐵老漢也無所謂?

所以禰衡的功夫不是只長在罵人方面,胡綜、孫權也知道禰衡怎樣,可以擺在正經的職位,才願意給隱蕃機會嘗試。

 

禰衡辯於言而克於論,見荊州牧劉表日,所以自結於表者甚至。

表說之,以為上賓,衡稱表之美盈口,而論表左右,不廢繩墨。

於是左右因形而譖之曰:「衡稱將軍之仁,西伯不過也。唯以為不能斷,終不濟者,必由此也。」

是言實指表智短,而非衡所言也。表不詳察,遂疏衡而逐之。

衡以交絕於劉表,智窮於黃祖,身死名滅,為天下笑者,譖之者有形也

 

可見得禰衡也是長記性,

換新公司先說場面話討好劉表,

但可能誠實豆沙包吃多,評論起人物又開始認真模式。

繩墨,是古代木工校正工具,借代法度規矩。

不廢繩墨,表示禰衡不是以前到許都講悄悄話臭人什麼荀文若弔喪臉那種不正經的垃圾話,

或者沒刮鬍子是想表現很哀喪那種話中帶刺,還事後說言者無心聽者無意五四三,

而是當時正反兩方辯論,可信度高的忠實進行陳述。

 

但不知道劉表本人聽力有問題,還是禰衡恐懼症,一開始彩虹屁聽爽,後面正反客觀評論,反而只採信負面才是禰衡真意。

一個認真魔人,變成文化流氓,大概現代職場都沒幾個好東西,

多得是背後,是真的在人家背後嘰嘰喳喳笑罵別人不亦樂乎,被質問是不是講壞話,就裝可憐說我是講別的幹嘛講你,不要疑心病好嗎

如果都在黃祖底下做事,大概腦袋堆成京觀了,黃祖應該不只殺禰衡,不然怎麼有劉表借刀殺人的說法?

但殺禰衡這瘋狗,似乎替黃祖這莽漢稍微洗白一咪咪,這就是為什麼行車糾紛有人說沒幾句就開始動手。

長輩灌輸我們先動手就錯,但不動手被當場打殘打死等警察幫收屍有比較好嗎?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有時候拳頭還真的是正義。

 

所謂文化流氓應該是顛倒是非跟專業,有目的性攻擊,等著撈到名聲金錢就翻臉不認帳,

就好比醫生突然有個小故事爆黑料,只是仗著無知的人對醫生職業盲目尊崇。

禰衡從頭到尾就小咖,不是擊鼓,就是陪黃射公子哥研究文學,戰核心幕僚圈人物有啥油水好撈? 那年代也沒直播主流量換錢

 

如果換做民國劇,曹操、劉表、黃祖就是穿西式軍服的大小軍頭,只差沒左輪手槍指著太陽穴,或者背後一排士兵齊刷刷舉著步槍準備開火。

只是古代包成浪漫面紗,好像主公義務有義務聽忠言逆耳,

可見得劉備投靠劉表時,乖得跟甚麼似的,才能相安無事

大概就網路印度智者迷因梗圖,永遠快樂秘訣是什麼,不要跟笨蛋爭論,我覺得不是耶,恩你說的都沒錯。

至於比較值得討論的是黃祖稱迷衡罵他鍛錫公的意思,是打鐵老頭,還是諷刺摻錫的金屬(沐猴而冠)?

語境不可考,也許黃祖當時在打鐵或者癡迷鑽研各類兵器鍛造,禰衡忍不住多嘴就掉腦袋了呢。

翻成死老頭這種直白語言,感覺沒讀書的人都能出口,我是不信啦

 

一整套看下來好像都是罵人惹禍,臭名實至名歸,

但擊鼓事後,曹操是承認給禰衡擔任鼓吏是要羞辱他,沒想到被禰衡辱,表示當時曹操還是認可禰衡。

至於劉表、黃祖用人狹隘缺陷就很明顯,黃祖打死不聽蘇飛意見用甘寧也不讓他轉投陣營,

劉表公認優柔寡斷缺點,反而被左右親信當作抹黑禰衡的題材: 「衡稱將軍之仁,西伯不過也,唯以為不能斷,終不濟者,必由此也。」

但這句話可能是好事的後人加工順便臭劉表也說不定,反正進讒言是不特定人士,

進讒有這回事,具體內容是否有露骨像教科書穿越者一針見血看透劉表性格,實際上也不那麼重要。

禰衡早知道劉表就爛泥,也用不著一開始吹捧吧,這樣不是做死反而像識人不清自打臉。

 

之所以認可禰衡才華,恐怕也只是跟風仔,聽曹大哥說有給力的大物來支援,先點讚就對了,

好東西怎麼會送呢? 疑心病就開始發作,善待他也只是以為他後台很硬,但側面了解就是丟資源回收物,當然態度就轉變

所以禰衡開口,文謅謅聽不懂,就覺得是不是找碴抬槓,講好的也能歪到別的意思去。

 

禰衡為什麼到處被針對嗎? 個性問題?

個性問題肯定有,一開始在許都找工作,跟人私聊評論,結果被套話散布滿城皆知,

導致對人有顧忌不敢講心裡話,一旦融不進圈,就被孤立乃至無法在團體中有作為。

嘴巴傷人不見得會得罪人,而是挑對象得罪,所以昏庸主管偏愛一些喜歡在同僚說人長短的影武者,

對於對工作提出具體建議的人卻當成仇人對待,

影武者養著可以當心腹阿,只關心工作的人,換了主管就不認識你,餵不熟的狼理所當然要被堤防。

 

因為你不是圈圈內的人,你講對講錯,採納不會對他們有好處,但踩你可以增加自己優越感,最起碼我有朋友,嘿嘿。

或許有人說謹言慎行很重要,但細思極恐的是,專制年代鄰居連坐制,你幾點出門、到哪裡、跟誰說話、去哪工作,都被鄰居掌握。

三國這種私聊套話例子挺多,馬超就當過抓耙仔檢舉彭羕,反正不檢舉你,就是你我一起掉腦袋。

揚脩肌樂肌樂,真的嚴重洩漏軍情擾亂軍心嗎? 

君權體制上下限很寬的,哪怕你問包青天救火該去甜水巷還是苦水巷取水,這種不動腦的話,也能被拖去砍頭。

所以粉還是黑,覺得殺的好殺的妙殺殺的呱呱叫,還是辯解事情沒那嚴重,有意義嗎? 專制上位者權威被挑戰,就是拿你腦袋立威。

 

《全晉文》:智窮於黃祖,身死名滅,為天下笑者,譖之者有形也

讒言威力很可怕,能讓無知的人認為全部有毒,

但除了謠言以外,漢末黨錮開始就有狂士瘋政治,

但魏晉幾波文字獄,再加上士族地位被官方法制化,

狂士從入世狂熱,轉變成出世哲理狂熱,而現代人反而拍手說不長眼殺得好,不就跟某資深小編認同韓國戒嚴的心理異曲同工之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幫按讚 的頭像
    幫按讚

    白話經濟統計家教網(幫按讚)

    幫按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