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蜀道地形是比較次要的因素,
畢竟曹丕曾評: 「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
所以險阻地形不易逃生,但比起地形,曹丕顯然更看重逃生。
曹丕第一次伐吳,想渡江
吳將徐盛建議在設圍欄、假箭樓、浮船虛張聲勢,其餘諸將認為魏軍派來都有經驗的明星隊,哪裡這麼好騙,但徐盛堅持要做。
結果曹丕還真的被唬住數百里的圍欄唬住...打消念頭引軍退還。
這跟三國演義司馬懿中諸葛亮空城計又是不同層次,
司馬懿任務防禦戰只須把蜀軍驅逐收復魏境即可,而曹丕伐吳是對原本稱臣的吳國興師問罪卻無功而返。
比起諸葛亮送給司馬懿女人衣服,恐怕曹丕的恥度更大。
主要因素是曹丕是守成之君,
任內所作所為都是替曹操事業的既有事實收尾,
稱帝,獻帝本來就蹭飯,而且漢帝天子詔對蜀吳這兩個實質獨立軍閥也沒作用,和平交接剛好而已。
用壁畫羞辱于禁,打壓宗室、實施九品官人制,意在穩定內部。
夷陵之戰中,有臣子勸曹丕偷襲吳國,吳國分身乏術必敗,但曹丕以對藩屬出兵不合禮教拒絕。
也就是伐吳目的其實在滿足曹丕控制慾,
屬於他的東西就該乖乖受擺布,
孫權偷襲關羽,原本是想蜀國不敢二打一,
卻沒想到夷陵之戰打敗蜀國後,曹丕興趣全在吳國,所以逼蜀吳合作的始作俑者正是曹丕。
若曹丕伐蜀,正合孫權本意,火別往自己身上燒就對了,
蜀滅後,吳國還假意援蜀入侵永安的作為來看,曹丕伐蜀不見得逼出蜀吳聯合,說不定還趁火打劫。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