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袁紹的主力還在對岸的黎陽,

慢慢往對岸白馬、延津兩地玩添油戰術。

為什麼主力不迅速渡河,直接壓過去打許昌?

 

袁陣營總動員能力有限:

也就是袁紹大軍是慢慢從各地擠出來,

并、青、幽經連年戰爭耗損,且豪強盜外族勢力盤據,徵調物資跟兵力不如想像順利。

所以田豐勸諫袁紹應在劉備跟曹操翻臉時,趁機突襲許昌,而袁紹未能聽信,

然而袁紹與公孫瓚八年多的大戰,界橋、龍湊、拒馬水,每次雙方各自動員不過2~3萬人,

且經常打消耗戰缺糧,估計兵力也是分批次匯集上戰場,並非一次性幾萬人碰撞。

圍攻鮑丘、易京,兵力高峰時達9~10萬,而且還是加上鮮于輔等反公孫瓚派系湊再一起,才有如此龐大人數。

 

顏良、文丑陣亡的損失, 大概也才五千到一萬左右,對曹操而言是值得握緊粉拳內心大聲慶賀,

但對袁紹而言,階段目標只有渡河渡河渡河,套一句大決戰名言: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白馬、延津。

沮授:「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

恩,好喔,但前線也沒這麼多兵力去眾星拱月,特地保護顏良這支負責包圍白馬的部隊,

不是袁紹一意孤行,而是沙盤上沒那麼多子可調動,唯一辦法就顏良撤白馬之圍跟其他部隊團抱避免被殲滅,

但這樣就違背袁陣營拔除白馬威脅的用意,

曹老闆聲東擊西好棒棒,然後白馬呢......我說那個醬料呢? 最後還不是棄守讓袁紹渡河。

 

來看什麼是對戰局有影響力的重要將領之死:

北朝時期東魏高歡分三路攻西魏宇文泰,

高歡主力架浮橋欲渡河,宇文泰卻把目標集中在另一路進攻的高歡守下猛將竇泰。

竇泰一死,高歡就只能撤軍。

 

北齊蘭陵王高常恭被高緯賜死,

導致北齊無力抵抗北周長驅直入

 

宋遼大戰,蕭撻凜被宋軍將領用弩箭射殺,

《遼史》載:「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孔融說顏良文丑勇冠三軍,是沒必要質疑,

但曹操終究還是靠許攸開圖打破僵局,才化解自身缺糧危機。

所以顏良、文丑死,有劉備損失關羽、張飛還慘嗎?

蜀漢政權時,關羽已經有權限獨立指揮戰爭,

而顏良、文丑充其量也只是幾千人的兵團將領,

這種前鋒官並非無可取代,也許當時績效最好的兩個人掛了,還有其他業績不俗的能頂替。

更不會像國共內戰,國軍五大主力被殲滅任何一支,都覺得是難以承受的損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三國 顏良 文丑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幫按讚 的頭像
    幫按讚

    白話經濟統計家教網(幫按讚)

    幫按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