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晉書‧宣帝紀》:「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可自省覽』。
這是為司馬懿包裝的政治宣傳故事,
能派去當使者要什麼人格特質
機智、會聊天,最重要的是會裝、口風緊。
緊急求見也要裝的可有可無,對方威嚇你卻被你抓到漏洞反將一軍。
能在使者聽到的,多半是過濾後的公開資訊。
周公吐哺握髮的典故被曹操的短歌行引用,
曹操也沒嘴欠說難怪周公早死,當然司馬懿是等使者走以後跟眾人說諸葛亮活不久。
擺明司馬懿是故意雞蛋挑骨頭,硬酸諸葛亮嚴謹自律的生活習慣,裝成柯南、金田一上身裝逼自己看出案件真相。
周公忙到吐哺握髮,給他多吃幾升飯,還不是吐更多?
古人缺乏現代知識,容易造神吹捧也可能變成政治上被攻擊的把柄,例如晉惠帝何不食肉糜,
人家很有研究精神,問替代糧食,有可能吃荒蟲補充蛋白質咩,孔子不是提倡不恥下問嗎?
但裝逼灶神可以,裝傻還真白x,皇帝怎麼可以無知到這種地步。
短暫補充能量 ≠ 恢復身心狀態
- 吃飯只能提供身體所需的熱量,但無法改善長期疲勞和心理壓力。
- 若長時間過勞,即使吃得再多,身體也無法有效消化、吸收,甚至可能因壓力影響腸胃健康。
三四升就成年男性正常飯量,
有些人會拿宋朝太平御覽的一段紀載曹魏乞丐石德林,證明三四升比貧寒者可憐
寒貧者,本姓石,字德林,安定人也。
建安初,客三輔。是時長安有宿儒欒文博者,
門徒數千,德林亦就學,始精詩、書。後好內事,於眾輩中最玄默...
石德林本人客居三輔學習並精通詩經、書經、老子,
後來馬超作亂逃到漢中,石德林開始心態有變化,不治產業、不娶妻妾,
馬超之亂平定劉備佔領漢中,石德林回到殘破的長安,變得痴愚不再認人。吃飯不求味道,
穿修補破爛衣物,人家送他衣物、食物,石德林不肯取,乞討也不多要,人家問他名字不肯說,
車騎將軍郭淮好奇這人腦袋在想啥,問他需要甚麼,不取其衣服,只取一朐脯、一升糒。
也就是這章節是描寫特立獨行的貧苦者,
還有個青牛先生,
縣官以其孤老,給廩日五升。
五升不足食,頗行傭作以裨糧,
糧盡復出,人與不取。食不求美,
衣弊縕故,後一二年病亡。
看吧,五升連八九十歲獨居老人都嫌少,
但此人也是很特別存在,
張良修仙時是不吃糧谷,連呂后都很好奇,
究竟奇人的飲食標準能不能當貧窮線?
有可能作者想用對比矛盾手法凸顯奇特人物
例如電玩侍魂裡巨大的食人鬼腐外道,
生前是餓死的貧農,
死後食量奇大連女兒都不放過,
也許經歷過飢餓的自我保護機制,
食慾比以前還大,
明清時期還設立粥廠,
一點米放大量的水煮成粥,
避免飢民撐死,所以飢餓感有時是心理作用,
如果五升米吃不飽比不簽聯絡簿還嚴重,
那應該報表跑不完,賑濟五升米變成負面教材
但事實是設立粥廠是下下策,
賑濟供不應求,還會抬高災區的米價
而清康熙的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乞丐部,
就過份了設定改成"月"五升,
施捨乞丐怎麼這麼好? 不是長安附近殘破經濟凋敝嗎?
以清朝人角度,日五升是哪門子的乞丐?
似乎月改日,更符合現實人們對乞丐認知,
書中這樣寫:
按《魏略》:「寒貧者,本姓石,字德林,安定人也。建安十六 年,關中亂,南入漢中。二十五年,漢中破,隨眾還長安,
獨居窮巷小屋,無親里人,與之衣食,不肯取。郡縣以 其鰥窮,給廩,月五升。食不足,頗行乞,乞不取多人......
還有人拿士兵的標準來比較,但要知道士兵比現代當兵體力消耗更大,古代弓的磅數要健身巨巨的體格才拉得動
古代沒有半自動跟自動化武器,運輸車輛也沒輪胎,行軍路線不會是柏油路而是各種奇葩路況,還要披甲行軍。
諸葛亮吃的比戰鬥人員略低或低很多,有很可憐嗎?
二十罰已上可自省覽,這算過勞嗎?
也許打屁股算小事,但想想關張兩個胖虎孩子王都因為霸凌惹惱屬下,
體罰可大到變國安問題,
然後高官看公文多半速讀解決,不然秦始皇這公文魔人,怎麼讓李斯害死韓非子,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矯詔擅行廢立呢。
諸葛亮就被李嚴坑過,一開始李嚴先說缺糧退兵比較好,等到諸葛亮班師,又故作驚訝糧食還夠不知道您為什麼撤軍?
高層沒辦法從頭到尾慢慢看完案件,都是眼睛看個幾秒思考後蓋章就結案,
不要以為案子上訴,公文上有院長、檢察總長蓋章,好像大官很關心你,除非事情變嚴重,不然跑正常程序還是承辦人員負責處理。
如果拚案量犧牲品質,下屬包王,高層也跟著出錯是很有可能。
甚至當著上級,在公文裡繼續欺下瞞上睜眼說瞎話,也是常有的事。
也許位階較低者會覺得人家特忙,但同樣工時,高薪者看處理層級低案件CP值特高,低薪者還要熟悉所有規則,甚至上級不熟規則提出質疑也要耐住性子回覆。
位階高者忙是忙在行政要做日常業務,會的範圍較廣。
位階低者忙是忙在分工後的日常業務要精通,範圍較小但規則要非常仔細。
如果只專注會看案件,就只是基層官吏的忙碌而已。
《詩經·國風·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实命不同
描寫小官兢兢業業的工作,就如同微弱光芒的小星星,夜晚仍要跟參星、昂星一樣on call全天待命,命運不同但卻窮忙。
也許亮子常加班,但蜀國低薪自願加班的可能也不少,
司馬懿擺明粉切黑(假諸葛粉真諸葛黑),
使者:我家丞相真不錯,
司馬懿:不只不錯,簡直就全天下勞模,只是會過勞死那種...
拜司馬懿之賜,
二創作品才能看到,司馬懿被亮子智力碾壓,
過勞形象,一種智近乎妖,另一種是努力但毫無回報的平庸丞相,
也許兩者都不是,而是被捧殺過度
說謊容易被拆穿,真話只能說三分,
那使者裝逼說丞相注重補充蛋白質少吃澱粉,
是不是司馬懿又有做文章的空間?
饑荒過後,人的食慾可能會變大,這種現象可以從生理、心理和行為層面來解釋:
1. 生理層面
- 代謝補償機制:在長時間的營養不足後,身體會傾向於吸收和儲存更多的熱量,以彌補過去的能量赤字,這可能導致食慾增加。
- 激素影響:飢餓期間,調節食慾的荷爾蒙(如飢餓素 ghrelin)會增加,而飽足感相關的荷爾蒙(如瘦素 leptin)可能降低,導致饑荒結束後一段時間內食慾特別旺盛。
- 胰島素敏感性變化:長期飢餓可能導致胰島素功能改變,使身體更容易儲存脂肪,並促使人攝取更多高熱量食物。
2. 心理層面
- 補償心理:經歷過食物匱乏後,人可能會產生「害怕再度挨餓」的心理,從而在食物充足時吃得更多,以減少未來可能再次遭遇饑荒的風險。
- 飲食行為變化:有些人可能因為過去的飢餓經驗而發展出強迫性進食(binge eating),尤其是對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特別渴望。
3. 行為與社會影響
- 文化適應:在某些經歷過饑荒的群體中,食物充足時人們會傾向於多吃,甚至儲存大量食物,以應對未來可能的食物短缺。
- 營養不均衡:饑荒後,人可能優先選擇高熱量食物,而忽略均衡營養,這可能進一步影響身體的代謝與食慾調節。
這種現象在歷史上也有許多案例,例如:
- 二戰後的荷蘭飢荒(1944-1945):倖存者在食物恢復供應後,出現食慾增加、肥胖率升高等情況。
- 集中營倖存者:許多人在獲得食物後,會短期內暴飲暴食,甚至導致消化系統負擔過大。
結論
饑荒過後,食慾變大是一種生理與心理的綜合作用,是一種對過去飢餓狀態的補償機制。然而,這也可能導致肥胖、代謝疾病或飲食失調,因此逐步恢復正常飲食、保持均衡營養是較為健康的方式。